据说,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,月亮最大最圆最亮,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。《礼记》记载,周代已有“中秋夜迎寒”,“秋暮夕月”。 中秋节始于唐初。盛唐时代,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,《唐书•太宗记》记载的家国同庆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的宏大气势,中国人的思亲盼团圆图腾,也从单一的吃“月饼”,逐步演化为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庆典。
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。两宋时期,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成为民间的狂欢。《东京梦华录》曾这样描写东京汴梁赏月盛况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家争占酒楼玩月,丝篁鼎沸,近内庭居民,夜深遥闻笙竽之声,宛若云外。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,夜市骈阗,至于通宵。”每逢中秋佳节,京城的所有店家、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,扎绸挂彩,夜市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;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,摆上新鲜果品和精制食品,相聚团圆,赏月叙谈,恭祝健康。
在崇尚英雄的民族和英雄辈出的年代,毛泽东饱含深情讴歌英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词作《蝶恋花•答李淑一》“寂寞嫦娥舒广袖,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”,成为现代咏月诗词的经典之作,在民间广为歌咏和传唱。自古以来,月亮是中国人向往的圣洁高远之地,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,以特有的农历历法形式,支配着中华民族的生产与生活。
关于月亮的传说很多。相传远古时代,后羿射九日,并责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,普照万物,造福于民。后羿将在昆仑山向王母求得的长生不老仙药,交给妻子嫦娥保管。据说,只要服用仙药,就会立即飞天成仙。心怀不轨的蓬蒙逼迫嫦娥交出仙药。危急之时,嫦娥吞服仙药,立时飘离地面,飞向天穹。被逼飞天的嫦娥,牵挂着丈夫,便降落于离人间最近的月亮,成了仙人。随嫦娥飞升的那只玉兔,在月宫昼夜不停地捣制长生不老仙药。至于月宫里那个每天砍伐桂树的吴刚,与嫦娥无干。传说是汉朝人,随修道仙人到了天界,因触犯天条,被贬谪月宫,以砍伐仙桂的无效劳动作为惩罚。他每砍一刀,桂树即刻合拢。可怜的吴刚成为中国版本的西西弗斯。后来,百姓得知嫦娥成仙,纷纷于月下祈祷,求得吉祥平安。中秋祭月、拜月、走月、追月、望月、赏月的风俗,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春祈秋报,中秋节适逢农人一年劳作后的丰收喜庆时节,在这佳节来临之际,新鲜的粮食五谷飘香,时令水果甘美可口。特别是我们秦皇岛地区,膏肥籽红肉鲜味美的梭子蟹、红夹子等海螃蟹上市,更在这个金秋的节日,给人们增添了舌尖上饱满的幸福感。“尝新”与“尝鲜”叠加的中秋,岂不美哉。
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,与奶奶一起生活在昌黎晒甲坨农村老家,中秋临近,奶奶精心准备各种用于制作月饼的馅料食材,诸如红糖、果脯、芝麻、炒熟后擀压的花生碎等,用不掺任何杂面的小麦面粉,烙月饼和蒸月饼,月饼的表面用特有的枣木磨具压上月亮、桂树、兔子等图案。刚做熟的月饼,圆圆的、甜甜的、香喷喷的,炙热、抢手。
关于月饼的来历,尚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讲的故事: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。当时,中原抗元烽火四起,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。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,传递消息很是困难。军师刘伯温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,遂命令属下把藏有“八月十五夜起义”的纸条藏入面饼内,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,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。到了起义的那天,各路义军闻声而动,起义行动如星火燎原。很快,徐达就攻下元大都,起义成功了。消息传来,朱元璋传下口谕,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,并将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“月饼”,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。此后,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形成并流传。
古有后羿射日,嫦娥奔月,吴刚折桂,玉兔捣药的传说流传至今,今有“北斗”导航,“神舟”飞天,“嫦娥”探月,“祝融”赴火,“天眼”探空……天地对接,太空相会的人间奇迹成为现实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大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qzw.net.cn/ticaizuowen/531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