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折不挠”这一成语,意指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。比喻意志坚强,品节刚毅。也作“百折不回”。源于汉朝蔡邕的《太尉桥公碑》,其中“桥公”指桥玄。文中说:“(桥玄)其性疾华尚朴,有百折不挠,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。”之所以这样评价桥玄,主要是因为一件事。
桥玄(109年—183年),字公祖,梁国睢阳人,东汉末年政治家。“七世祖仁,从同郡戴德学,著《礼记章句》四十九篇,号曰‘桥君学’。成帝时为大鸿胪。祖父基,广陵太守。父肃,东莱太守。”(《后汉书》)桥玄是东汉名臣。曹操幼年时到睢阳拜他为师,曾受到他的赏识。桥玄年轻时曾任县功曹,因乞求豫州刺史周景任命自己为陈国从事,追究陈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。后被举为孝廉,历任洛阳左尉、齐相及上谷和汉阳太守、司徒长史、将作大匠等。汉桓帝末年,桥玄任度辽将军,在任期间努力保境安民,又曾击败鲜卑、南匈奴、高句丽的侵扰,有著名的业绩。汉灵帝初年迁河南尹、少府、大鸿胪。建宁三年(170年)迁司空,又转司徒。光和元年(178年)迁太尉。
桥玄性格刚强,不阿权贵,待人谦和,生活节俭,虽然屡历高官,但却不因为自己处在高位而徇私情,为官清廉,在当时很有名望。在他看到国家日益衰弱而自己无能为力时,便托病被免官。后来虽然又被任命为太尉等职,但几乎都没有上任。光和六年(183年)卒,时年七十五岁。因为他为官时不贪不占,两袖清风,家境不好,去世后家里连为他下葬的钱都没有,人们都为他的清廉而感动。
《后汉书》记载桥玄生前有这样一段事:“玄少子十岁,独游门次,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,入舍登楼,就玄求货,玄不与。有顷,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、洛阳令围守玄家。球等恐并杀其子,未欲迫之。玄目呼曰:‘奸人无状,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!’促令兵进。于是攻之,玄子亦死。玄乃诣阙谢罪,乞于天下:‘凡有劫质,皆并杀之,不得赎以财宝,开张奸路。’诏书下其章。初自安帝以后,法禁稍,京师劫质,不避豪贵,自是遂绝。”
这段记载中说到,一天,桥玄十岁的小儿子一个人在门前游玩,忽然来了三个人,带着棍棒,把孩子绑架了,之后进到桥玄家里,到楼上向桥玄勒索钱财,桥玄不吃他们那一套。不一会儿,当地官员阳球知道了消息,马上带着人马到了桥玄家,当即把强盗团团包围起来。但是不敢向强盗进攻。桥玄问兵士为什么不上前把强盗捉起来,兵士说,如果我们去抓他们,把他们逼急了,他们会杀害孩子的。桥玄听了,立即向兵士们怒喝道:“想这些干什么!如果不把强盗捉住,让他们跑掉了,他们就会祸害更多的人。强盗是众人的祸害,怎么能因为我的儿子而宽容众人的祸害呢?”桥玄催促前来的人马上向强盗进攻。最后,强盗虽然被全部逮捕,而桥玄的小儿子却死在了强盗手里。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,都非常感动,赞美桥玄的高风亮节,为了公众的利益,自己的儿子都不顾了,无论强盗怎样威逼也不怕。都称赞乔玄的这种作为是“百折不挠”。“折”在这里是挫折的意思,“挠”是弯曲、屈服的意思。这件事被人们传开,在当时影响很大。于是就被记载了下来。后人遇到类似的事,都用“百折不挠”来形容,久而久之便成了被人们常用的成语。
书籍上用到“百折不挠”的地方很多。如毛泽东《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》一文中便有:“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,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、百折不挠的、艰苦卓绝的、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。”姚雪垠的长篇小说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十章中有:“咱们起义就是书上说的革命——百折不挠,血战到底。”这一成语亦可省作“百折 ”。 明朝时陈汝元的《金莲记·觐圣》中有:“致使浮沉外职,抑且漂泊遐方;已明百折之忠,实是九重之过。”
原创文章,作者:大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qzw.net.cn/zuowensucai/3719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