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净沙·秋思》
作者:马致远 (元)
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
古道西风瘦马。
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
这首小令言简意赅、短小精悍,字里行间总给人一股萧瑟凄凉之感。它为何被称为“秋思之祖”?其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?
今天,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与腾讯视频、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诗歌雅集文化综艺节目《邻家诗话》第十期正式上线啦。在本期节目中,the-9谢可寅、周剑之与刘丰、牛魔一起来到风景秀丽的阁美荟,共同饮茶品诗,鉴赏元曲中的经典之作——《天净沙·秋思》。
刘丰和牛魔首先用牛奶、米酒制作了宫廷奶酪,这是一种在元明清时期非常珍贵的美食,被用作宫廷御膳。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点心,感受当时元大都的味道,一边“回到那时”,聊起了元曲和马致远其人。
事实上,《天净沙·秋思》最早出现在元代《梨园按试乐府新声》一书中,里面并未标注作者。元末明初,周德清所著的《中原音韵》中同样没有表明这首小令的作者。
直到明代万历年间,蒋一葵在《尧山堂外纪》中才明确将马致远列为作者。从这以后,大家才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。
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谁?如今,我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记载去推测。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这也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。
马致远有许多别称。有人称他为“马神仙”,一方面,因为他活了七十多岁,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较长寿;另一方面则与他的创作倾向有关。他写的杂剧很多与神仙相关,例如吕洞宾、陈抟老祖等。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,颇具神话色彩。
还有人称他为“曲状元”。这是因为马致远有百余首传世作品,经久不衰,是当之无愧的才子。
从马致远的作品中,我们还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历程。“九重天,二十年,龙楼凤阁都曾见”,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,马致远可以见到宫阙,说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。
人到中年,“献诗上龙楼”,据说他曾向统治阶层献上作品,谋得一官半职,有了一段羁旅岁月。羁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创作的重要灵感。
人生的后半程,“东篱半世蹉跎”,表达了他不顺遂的经历和烦闷的心绪。从中,我们可以窥见马致远的一生,也更能理解他笔下的愁思。
听完the-9谢可寅的朗诵后,嘉宾们一起“字斟句酌”,细细品读《天净沙·秋思》。“悲秋”是中国文人的传统,时光易逝,人生易老,文人雅士总是借秋来抒发愁绪。在诸多写秋的作品中,这首小令缘何成为“秋思之祖”呢?
周剑之老师介绍说,它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写法,即用意象进行组合。作品的前三句,共十八个字,一共描写了九种意象。
“枯藤老树昏鸦”属于近景,“小桥流水人家”属于远景,由近及远。“古道西风瘦马”则置于整个大场景的中心,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层次、有情绪的画面。
最后两句“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寥寥几笔,描写出了一个形单影只的愁苦之人,一匹瘦马作伴,远离家乡,浪迹天涯。整首作品语言凝练却意境深远,用有限的意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情感。
牛魔补充说,马致远的愁绪并非臆想,而是从生活中来的。元朝,读书人地位低下,九儒十丐,文人空有才华却上升无门。有些文人给人代笔练字,还有人做了编剧,撰写戏剧谋生。
因此,在元代的许多文学、文艺作品中,这种愁绪都可以窥见一二。如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、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中,都夹杂着那个时代给予文人的压抑情绪。
了解时代背景后,我们更能懂得作者彼时的心情,也更感这首作品的绝妙。王国维就曾评价它“深得唐人绝句妙境”,含蓄却有余味,让人能够反复地去咀嚼,去品味。
节目中,嘉宾们还奉献了一场蒙古风格的“诗歌乐舞”。在最后的“邻家雅趣”中,大家又跟随周展羽老师学习沙画,以手为笔,以沙为墨,其中又发生了哪些趣事?
让我们一起,穿梭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诗词之中,尽情感受它们的美和韵味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大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qzw.net.cn/zuowensucai/418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