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立冬,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各地风俗不同,吃饺子主要是在北京的习俗,而且讲究的是吃“倭瓜馅儿的饺子”。我国以农立国,很重视二十四节气,“节”者,草木新的生长点也。秋收冬藏,这一天,改善一下生活,就选择了“好吃不过饺子”。另外,古代认为瓜代表结果实,所以《礼记》中有“食瓜亦祭先也”的说法。有句俗话:“立冬补冬,不补嘴空”…… 从某方面讲,这句话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很好写照。现在,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,民俗旧例越来越获重视,普通百姓也应在立冬之日犒赏一下自己的。但市井百姓无论怎样犒赏自己,其中心还是离不开“吃”的文化。
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为四立,在古代社会中,它可是个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每到这一天,皇帝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,场面之隆重中壮观,非同一般。而现在,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之余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气的继承和发扬,因此,赶到立冬之日,家家户户也要庆祝一下。特别是北京、天津两地的人们则爱吃饺子啦。为什么立冬要吃这饺子呢?老理儿对此有两种讲法:
第一个说法: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
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,南方朋友可能对此有些迷惑。其实很简单,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,中间圆滚滚的饺子,长的是不是有点像咱身体上的某个器官?没错,就是耳朵。据说,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,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,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,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“馄饨”。直到唐代以后,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。饺子的原名据称叫“娇耳”,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。他的“祛寒娇耳汤”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。
相传东汉末年,“医圣”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后辞官回乡。正好赶上立冬这一天,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,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。当时伤寒流行,病死的人很多,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,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,支起一面大锅,煎熬羊肉、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,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,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。老百姓从立冬吃到除夕,抵御了伤寒,治好了冻耳。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,称之为“饺耳”或“饺子”,也有一些地方称“扁食”或“烫面饺”。
由此,这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,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,再来,咱不是还有句老话,叫做“吃啥补啥”吗,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,冬天到了天凉了,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,因此,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,补补耳朵,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。
第二个说法:立冬吃饺子——交子之时
“交子之时”,“交”就是交替、交接、交换的意思。您想啊,这饺子一般都什么时候吃啊?立冬、大年三十,这可都是新旧两个东西交接的时候啊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的交接,而立冬则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时节,所以,“交”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。
如今,人们对于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老理儿,那是越来越重视。每到立冬这个节气,你看看超市里面涌动的人群,街坊的大爷大妈们,一个个脸上乐呵呵的买着饺子馅;小年轻的,也爱赶这个小潮流,争着购买现成的饺子皮和饺子馅,预备回家包饺子。有的图省事,直接买回速冻饺子,回家煮了就吃。有的再喝点儿小酒,来点儿北京二锅头。又应了北京一句俗话:“饺子就酒,越喝越有”,指的是好日子多了去了,好事多多啊!
嘿!朋友,北京有个说法叫“好吃不过饺子,舒服不如倒着”,怎么样?今儿您吃饺子了吗?
原创文章,作者:节气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qzw.net.cn/24jieqi/jieqizhishi/10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