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淑敏: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,中共党员,国家一级作家、内科主治医师、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,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,注册心理咨询师。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。
著有《毕淑敏文集》十二卷,长篇小说《红处方》《血玲珑》《拯救乳房》《女心理师》《鲜花手术》等畅销书。她的《学会看病》选入语文(人教版)5年级上册第20课。
曾获庄重文文学奖、小说月报第四、五、六届百花奖、当代文学奖、陈伯吹文学大奖、北京文学奖、昆仑文学奖、解放军文艺奖、青年文学奖、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、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。
提到毕淑敏,大多数人也许并不会陌生。
想想你从小到大的课文和阅读理解中,是不是常常出现这个亲切的名字?
她穿着一袭淡紫色上衣,浅笑安然地坐在时光深处,谈吐间不疾不徐,流露出岁月洗净铅华后的素朴与豁达。
在你我身边,总有一小众平时喜欢写东西、向往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,毕淑敏却从未当过文艺青年,她的作家之路是直接从“文艺中年”开始的。
1987年,毕淑敏的处女作《昆仑殇》出版。
那时,她已经35岁,对于大多数青年时期便出道的作家来说可谓大器晚成。
诗人汪国真说:“凡是遥远的地方,对于我们都有一种诱惑。”
如果你渴望去远方,那一定喜欢这样的话语吧。
“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,和江河湖海晤谈,和每一棵树握手,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。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,生命之微,时间之贵,死亡之近。”
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,都出自一位智慧的女作家之笔。
她从医20年后,转行写作,写出了《昆仑殇》等多部震撼人心的作品。
毕淑敏,1952年10月,出生于新疆伊宁。
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,国家一级作家、注册心理咨询师,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。
1969年入伍,在喜马拉雅山、冈底斯山、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。1980年转业回北京。那些惊心动魄、可歌可泣的“死亡”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。
毕淑敏经历过生死考验,她曾经想自杀。
在毕淑敏去西藏当医生的岁月,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,她那时候年轻,年轻的心总是非常敏感,面对那些年轻战士生命的突然消失,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。同时,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上,毕淑敏也第一次遇到了对自己生命的挑战,她回忆起自己曾经想自杀的一段往事。
那是在1970年,毕淑敏当时只有17岁,她是到西藏阿里部队的第一批五个女兵之一。在最寒冷的时候,部队出去拉练,穿越无人区,翻过6000米的高山,女兵身背武器、弹药、红十字包,足有70斤重,一天要行进60公里。毕淑敏说:“从早上开始,我心里就特别恐惧,到下午4点,才走了一半路程。我就决定自杀了。我再也走不了了。我不能让所有的感官感受全部的痛苦,我觉得我肺里吸不到一点氧气,当时暮色四合,高原的夜晚来得非常快。我不想活了,我就决定要死。我要找一个悬崖,岩石一定非常狰狞,不摔则已,一摔就得摔死。”当毕淑敏攀上了很高的悬崖后,她最终还是没有跳下去,因为她不想拖累别人,也许是出于生命的本能。后来她遇到了收容队,并被告之,“你如果不快点走,你今天必然会冻死在这个山上”。毕淑敏机械地抬动脚步,在蒙蒙的月光下,走完了最后几十里路,终于到达了宿营地。毕淑敏说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体验,因为坚持一步步向前挺进,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头发都没少一根。
一个小姑娘,突然间对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。
毕淑敏46岁时的生命,再次发芽。
大约是在30多岁的时候,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,是在一个工厂的医务室工作,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写作。再后来,她专门从事写作,创作了小说《红处方》,还拍成了电视剧。然而到1998年,毕淑敏46岁时,她突然开始把写作放下了,去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硕士。
可是,这个学生还是不好做的,这时毕淑敏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四了。她刚开始学习很吃力,常常不合格,她写小说,写散文惯了,会把论文写得像散文,受到批评。毕淑敏说:“那一时让我特别自卑,而且对自己丧失信心,由作家、医生一下子成了全班的差生了。”她认真地分析和认识自己,找到哪些是自己的长处,哪些是自己的弱点,知道自己为什么奋斗,当害怕、妥协等负面的情绪出现时,她不会焦虑,“孤独是我正常人生的一部分,我比以往更多懂得尊重别人,因为每个生命都是那么宝贵。”
毕淑敏终于取得了硕士学位,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。
毕淑敏的小说我基本上都读过,从《红处方》到《血玲珑》到《拯救乳房》再到《女心理师》。
我觉得她的医学背景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帮助,有种说不出的贴切感,尤其是女性角色。
刚开始看的时一些散文,觉得文章和亦舒之类的温情类文章类似,但是不能给我力量。直到看《红处方》,看《血玲珑》,看《心理师》,还有刚刚看完的《鲜花手术》,看的时候心里很怕。
她的书多描写女性,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讲社会的某一面,因为早年当兵当医生,所以视角很不一样,温情和凛冽并存吧,有一本是讲戒毒者的故事,看得我头皮发麻,晚上睡觉一直想着书里的毒瘾患者,就像亲眼见到了一般,因为当过心理师,所以对生活的观察特别细致和独特。
看完她的可以去看看严歌苓的,也是一样神奇的一生。
谈及婚姻生活,毕淑敏认为:晚饭之后谁来洗碗,能够看出男人是不是爱你。
虽然说,许多专家强调,“晚上一定要少吃”,但是作为普通大众来说,生活习惯却恰恰相反,而晚饭恰恰是夫妻俩,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。
那么,有了晚饭便会涉及到洗碗的问题。
要知道,大家经过一天的忙碌,在下班之后,又在厨房里一阵操劳;而当喝饱吃足之后,浑身势必会懒洋洋的,多半不想动弹。
在这个时候,夫妻俩便会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,那便是由谁来洗碗。
虽然说,洗碗只是众多家务活中的一种;但是,在这种不尴不尬的时间里,能够主动去洗碗的男人,通常是心疼自己妻子的。
有时候,在婚姻生活中,男人是不是洗碗,直接决定着,女人在男人心目中的位置。
走过人生的阴霾,毕淑敏的晚年则显得更为潇洒。
年已68岁的她不是在启程,就是在路上。
迄今为止,她的足迹已经遍布80多个国家,且一本本游记也随之问世,从《非洲三万里》到《美洲小宇宙》《破冰北极点》,毕淑敏的文字细腻清新,饱含对生命的热爱。
迄今为止,她的足迹已经遍布80多个国家,且一本本游记也随之问世,从《非洲三万里》到《美洲小宇宙》《破冰北极点》,毕淑敏的文字细腻清新,饱含着深情。
著名作家王蒙曾评价毕淑敏:“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。她太正常、太良善,甚至于是太听话了。”
但是,对于毕淑敏来说,只要有人愿意读她的作品,她便心怀感恩。
但是,旅行对毕淑敏最大的意义,恰恰是满足她的好奇心!
毕淑敏的寄语:
读书真的是世界上非常美好的事,你有大块时间读,就用大块时间读;没有大块的时间,就用碎片时间读,因为碎片连缀在一起,也会让我们对书的了解慢慢积少成多。
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值得我们一生拥有。
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,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。”就是出自毕淑敏的游记《破冰北极点》,封面上就有这句原话。
毕淑敏的经典语录。
1、一些事情,当我们年轻的时候,无法懂得。当我们懂得的时候,已不再年轻。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,有些东西永无弥补。
2、人活着是为了什么,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。
3、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,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。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,但他的肠胃不吸收,竹篮打水一场空,还是骨瘦如柴。——毕淑敏,《教养的证据》
4、爱害怕沉默。太多的人,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。其实,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,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。——毕淑敏,《爱怕什么》
5、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。书不是胭脂,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。书不是棍棒,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。书不是羽毛,却会使女人飞翔。书不是万能的,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。——毕淑敏,《我所喜欢的女子》
6、淑女必书女。
7、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,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。
8、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,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三人必有我师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qzw.net.cn/zuowensucai/32350.html